■ 促使维修服务回归专业本质,让百姓修得放心、用得安心,这才是现代服务业应有的温度,才是人民城市最动人的底色
不久前,重庆的雷先生家里混水阀坏了,用手机搜到一个优惠的混水阀维修服务,报价35元。打电话预约后,维修师傅上门很快便修完,结账时却被告知“35元只是优惠代金券,还得额外补钱”,让其付220元,无奈只能付款。近年来,这样的“维修刺客”故事屡屡发生,刺痛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之心。
从“天价维修费”到“无病小修”,从“偷梁换柱”到“人间蒸发”,部分维修人员将服务变成了“拆盲盒”游戏。他们深谙消费者“怕麻烦”的心理,在信息不对称的灰色地带游走,把本该透明的服务过程变成了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战”。这种乱象不仅侵害了消费者权益,更像一盆冷水,浇灭了人们对专业服务的信任。
乱象背后是行业生态的畸形生长。准入门槛低导致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游击队”式维修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平台监管形同虚设,某些互联网家政平台只顾抽成不问质量;标准体系缺失,让热衷“看人下菜碟”者有了可乘之机。当维修师傅的“技术活”异化为“忽悠术”,当专业服务沦为“一锤子买卖”,受损的不仅是消费者钱包,更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治理维修乱象,需要多管齐下筑牢“防护网”。监管部门当举起“达摩克利斯之剑”,建立维修人员实名认证制度,完善价格公示机制,对恶意欺诈行为实施“黑名单”管理。平台企业要扛起主体责任,像守护食品安全一样守护服务质量,建立用户评价追踪机制,既让维修人员的服务质量有据可查,也让“差评师”无处遁形。行业协会更应主动作为,制定行业服务规范,开展技能认证,让“持证上岗”成为行业标配。
科技赋能或许能成为破局的关键。某地试点推出的“维修电子地图”,将正规维修企业信息、收费标准、用户评价全部上云,消费者扫码即可获取透明信息。这种“阳光维修”模式,既挤压了“李鬼”的生存空间,又倒逼“正规军”提升服务质量。当维修过程可追溯、服务标准可视化、用户评价可参考,那些想靠“套路”吃饭的维修人员自然会失去市场。
打造行业良好生态,还需要全社会共同浇灌信任之花。消费者要擦亮双眼,选择正规渠道预约服务,留存维修凭证;社区可以建立“维修服务白名单”,让优质服务主动走进百姓家门;媒体应持续关注行业动态,既曝光乱象也传播正能量。当诚信经营成为行业共识,当专业价值得到应有尊重,维修服务才能真正回归“服务民生”的本源。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一个家庭的“小修小补”,都连着民生冷暖。斩断“维修刺客”的黑手,不仅需要监管利剑高悬,更需要行业自律、平台担当、消费者觉醒形成合力。促使维修服务回归专业本质,让百姓修得放心、用得安心,这才是现代服务业应有的温度,才是人民城市最动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