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定能让更多的劳动者获得感满满,并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用有温度的方式诠释“民生为本”
从“指尖上的岗位推荐”到“家门口的招聘会”,从“零工驿站”的温暖灯光到“创业孵化园”的梦想启航,从农民工返岗“点对点”服务跨山越海,到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有了权益保障的“避风港”,我国就业服务保障体系织就了一张张温暖的民生保障网。
就业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是经济“晴雨表”,更是社会“稳定器”。而如今的就业场景中,一边是传统行业的岗位减少;一边是新兴行业需要更多的“高技能”劳动者。如何破解就业的“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断搭起充分就业“希望桥”,发挥好“稳定器”作用。就业服务有温度,民生答卷有厚度。相关信息显示,近年来,我国五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正从“广覆盖”走向“精准达”:“15分钟”就业服务圈、“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零工市场、智慧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助力下,群众身边的就业服务生态圈更有温度和力度,助力广大劳动者端稳幸福饭碗。也通过不断激活稳岗位扩就业“一池春水”,开启实现高质量发展新希望。
多方位多层次构筑“就业路”,发挥好“压舱石”作用。敞开机遇之门,才能让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而与此同时,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也得做好相应的配套工作。近年来,各地人社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加大金融助企稳岗扩岗力度,充分释放就业补贴、稳岗返还、社保降费等政策红利,拓展扩岗补助范围,加力中小微企业岗位挖潜扩容,加密组织招聘频次,以服务的温度提升市场的热度。用不断拓展就业创业新空间,着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充分开启就业引领“航行标”,发挥好“定星盘”作用。这就需要各级部门不折不扣落实好国家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如抓好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转移就业,致力于技能人才培养和劳动者整体素质提高。如不断开拓岗位、优化供给、强化服务,在青年职业引导和培训上下功夫,鼓励岗位下沉,加大基层社区岗位开发,让青年到更广阔天地发挥才干;如将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挖掘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增收潜力、激发城乡改革增收活力入手等,实现就业扩容与就业提质同步,释放就业“新活力”。
强化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稳岗位扩就业,健全灵活就业保障政策;抓好重点群体,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相信,一项项优惠政策,一场场技能培训,一条条就业门路,承载着充分就业的美好希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定能让更多的劳动者获得感满满,并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用有温度的方式诠释“民生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