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业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并特别强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体现了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生态农业作为连接传统智慧与现代发展的重要纽带,正成为破解乡村振兴命题的关键密钥。广西生态资源富集,在传统“道法自然”哲学智慧与现代生态理念的交融中,探索具有壮乡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哲思启智:生态农业的哲学基础
生态农业来源于五千年农耕智慧的滋养,源远流长。在中国这农业文明古国的农耕历史中,“天人合一”“侯时而行”“因地制宜”的农耕哲学思想,引导着人们尊重自然、顺应天时地利、爱护自然的价值观念和实践行动的养成。比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提出“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要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顺天时,量地利”的耕作理念,主张耕作需符合自然规律,避免过度开发。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了“稻鱼鸭共生系统”,展现了壮族先民“三物共育、循环利用”的生态智慧,这是一种遵循自然节律的生产方式;岭南山区“缘山而耕”的记载,暗示了通过地形改造减少水土流失的实践,意为早期的梯田,是因地制宜的体现。
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等,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同时也是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与新时代具体实际的一次内核延续。
新质生产力: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是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驱动下形成的生产力形态,核心特征是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高效。在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体现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生态友好为导向,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生态农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其深刻变革有赖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农业的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驱动,通过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如使用基因编辑、微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技术的应用,减少对化学投入品的依赖,提升作物品质;使用物联网、大数据、无人机等技术实现农田环境实时监测,优化水肥管理,减少资源浪费。二是模式创新引领,发展共享农业、智慧农业等新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水平,如发展清洁能源与循环经济,光伏农业、沼气工程等将可再生能源与农业生产结合,降低碳排放。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如秸秆制肥、菌渣饲料)形成“种—养—加”闭环产业链。三是产业融合创新,通过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业价值,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创办特色文旅,广西的一些乡村,通过“海水稻田养殖”“红树林碳汇”生态工程,群众齐心协力,共同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赢。四是数字平台链接产销市场。区块链技术追溯农产品全生命周期,提升品牌附加值;电商直播、社区团购等新业态拓宽生态农产品销路。
路径创新:生态农业体系的构建
构建现代生态农业体系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一体系应当包括生态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市场化的农业经营体系和现代化的农业服务体系。在生产体系方面,要推广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等模式,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在经营体系方面,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在服务体系方面,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技术推广、质量检测等服务。
科技创新是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重点突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同时,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将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此外,还要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应用生态农业技术的能力。
政策支持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同时,要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发展绿色金融,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此外,还要加强生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生态农产品认证制度,提高生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未来展望:书写新时代的田园牧歌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广西生态农业发展迎来战略机遇期,多地已经紧抓机遇、展开布局并取得成效。例如,平陆运河沿线布局的“向海生态农业带”,通过咸淡水循环利用技术,创新“红树林修复+海水稻种植+贝类养殖”复合系统,开创陆海统筹的生态农业新范式。
当顶层设计与“道法自然”的传统智慧相遇,当数字技术与农耕文明交融,广西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振兴之路。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守护壮乡的绿水青山,更创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广西经验”。在2025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下推动生态农业的创新发展,必将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的绿色动能,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