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急救小摊”前,既有饭后散步的老人,也有逛街的年轻情侣和带着孩子的家长,不同年龄层的路人都能在此接触和学习到急救知识,这种民间自发的急救培训十分接地气,容易收到好效果
每个周末的夜晚,成都市玉林西路的夜市中,一个特别的摊位总能引人注目:这里摆放着的不是商品,而是AED和心肺复苏训练模拟人等教具;摊主在此“兜售”的是免费却又“无价”的急救知识。摊主李春亮今年46岁,是一名退役军人。他考取急救导师证后,曾在社区和企业里科普急救常识。去年11月开始,李春亮把公益急救课搬到了街头,他认为,这种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急救知识的普及率。
长期以来,急救技能普及率不高,是急救面临的突出难题。在街头摆“急救小摊”利于补齐这一短板,在“急救小摊”前,既有饭后散步的老人,也有逛街的年轻情侣和带着孩子的家长,不同年龄层的路人都能在此接触和学习到急救知识,这种民间自发的急救培训十分接地气,容易收到好效果。
尤其是,与传统课堂不同,李春亮创新了“20分钟急救微课堂”模式:先用5分钟讲解黄金四分钟救援逻辑,强调“先呼救再施救”的科学流程;再用15分钟指导实操,通过模拟人身上的感应装置实时反馈按压深度、频率数据。急救培训“精讲多练”,让零基础学员也能快速掌握要领,这个“急救小摊”半年间教会2000余人“救命神技”,线上直播最多时也有近千人观看。以一人之力获得如此效果,“急救小摊”作用不容低估。
其实,比现场普及急救技能化解民众“不会救”更可贵的,是在教学中设置“法律与伦理”环节,用真实案例解析民法典第184条“好人法”条款,明确施救者免责保护。面对“农夫与蛇”的网络言论,直言:“现实中因施救被讹的概率远低于万分之一,不能因个别极端案例否定整个社会的善意。”这样的现场讲解,利于帮助民众突破“怕被讹”“不敢救”等心理障碍。
除此之外,“急救小摊”不能总是摆到闹市,地理位置突破也很重要。急救培训更应该深入到救护车难以抵达的街区和农村偏远地区,正因如此,李春亮计划下一步将“急救小摊”搬进乡村集市、建筑工地和城中村。这些地方既缺乏专业医疗机构,又聚集着大量流动人口,“急救小摊”在此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此与当地医疗机构和医生合作建立“急救驿站”,以及推出“方言版”急救培训课程等,急救培训就会更接地气、更有收获。
期待类似的“急救小摊”能够得到广泛普及,更希望在此基础上有更多创新和突破。比如可以在街上设置急救教学角,在社区开展“亲子急救日”活动,也可借鉴“献血车”模式,让急救科普车开进校园商圈,以及利用AR技术模拟真实急救场景,吸引年轻人广泛参与。若如此,民间自发的急救知识普及模式就会挖掘更大潜力,发挥更大作用,与其他急救培训模式一起,大幅提升民众的自救互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