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优秀作品推选
?(网络视听作品)推荐表
? ? ? ?作品标题 | 《非洲小伙李国的坭兴陶缘》 | 参评项目 | 网络短视(音)频 | |||||||||
体 ???裁 | 视频 | |||||||||||
项目代码 | X9 | |||||||||||
刊登网站 | 钦州发布微信视频号 | 首发日期 | 2024年12月29日 | 语种 | 中文 | |||||||
网页地址 | https://weixin.qq.com/sph/AW5d0cdd5 | 二维码 | ? | |||||||||
点击量 | 1133 | |||||||||||
作 ?者 | 赖昕 陆燕 刘芷言 黄浦 | 编辑 | 刘芷言 | |||||||||
作品 | 以埃塞俄比亚青年李国与非遗坭兴陶的“跨界情缘”为切入点,将“个人追梦”升华为“中非友谊缩影”。以非洲青年拜入民间手工艺人门下为线索,全程跟拍中非师徒共同创作坭兴陶,表达二人朝夕相处培养出难得的默契感,展现非洲友人从“好奇者”到“文化使者”的变化。视频采用访谈、自述音频等手法,让整个故事更为生动、立体,作品兼具较强的新闻性和可读性,真实细腻的呈现方式增强作品说服力。 | |||||||||||
推荐 | 应时代潮流而生,伴中非合作而兴。选题紧扣“全球文明倡议”与“中非合作论坛”背景,通过“小人物+非遗技艺+跨国情谊”三重维度,展现民间交往如何夯实中非命运共同体。通过对李国学陶、生活场景的跟拍,让网友身临其境,感受从中非友好合作精神中汲取力量,在团结合作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推动中非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的意义。通过在不同的平台的推送,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热议,加大了作品的影响力。从细微处着眼,于平凡处生情,为钦州坭兴陶的匠心传承点赞,收到很好的互动传播效果。 | |||||||||||
推荐单位意见及公示结果 | 该作品内容真实,播出日期、送评件与播出版原版无异,送评材料属实,经公示无异议,同意推荐。 | |||||||||||
报送单位意见及公示结果 | 该作品内容真实,播出日期、送评件与播出版原版无异,送评材料属实,经公示无异议,同意报送。 | |||||||||||
联系人(作者) | 刘芷言 | 电话 | ? | 手机 | 18811550870 | |||||||
电子邮箱 | 邮编 | ? | ||||||||||
地 ???址 | 钦州市钦北区丽桥街18号钦州市融媒体中心 |
非洲小伙李国的坭兴陶缘
【采访】李国:“坭兴陶很棒,我非常喜欢。”
【采访】李国:“我叫李国,我家乡是非洲埃塞俄比亚,我想学中国的坭兴陶文化。”
【采访】南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陆时益:“他是非洲的学生,其实很多学生很喜欢我们坭兴陶的。他们能够来到我们中国留学,也会是花很多的时间把我们坭兴陶的技艺能学到手中,然后回到他们自己的家乡,把他们的传统工艺再加上我们坭兴陶工艺相结合。他们觉得这样子做出来东西的话,会更漂亮。”
【现场声】南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陆时益:“贵台龙窑是我们全国最长的一个窑,然后像我们现在烧窑用的是松木,这是火口,这个烧好了以后,烧到24小时后就把这个口,这里全部封起来,这里面的温度的话达到1,000度以上,要保持24小时,到20米以外,它的温度呢还会很高。”
【采访】李国:“我家乡做的是传统的没有工艺的,我家乡陶制品是,我奶奶以前她在家里面她做的,我经常看到。我在我们国家的时候就很喜欢陶,在中国人们的制作技艺更好,他们放那个花的做的那个好漂亮的。”
【现场声】“你可以在他的嘴巴上面两边贴两个眼睛。”
“我还没有做好。”
“鱼 海豚”
【采访】李国:“非常难,很难学的。”
采访】南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陆时益:“我们要教他东西,第一个就是工作的态度,还有对产品的一些最主要的要求,比如说外观。外观对我们坭兴陶来讲要求是很高的,而不是像他们那边所做出来东西成型就可以了,我们成型了还要对外观是极度的要求。我觉得他的进步蛮快的,因为刚开始来的时候,他的动作,还对产品的要求意识还没有达上。经过一个多月以来,他对我们制造业的态度,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已经跟上我们的脚步了。”
【采访】李国:“中国的陶是不一样的,最吸引我的是用这些陶做咖啡杯来煮咖啡。因为我们国家有咖啡文化,我想学中国的坭兴陶文化,学这个文化去在我们那里做咖啡杯,这就是为什么我想要来中国学习(坭兴陶)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