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优秀作品推选
(广播、电视、广电报、论文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A22钦州《渔民自发成立“放鲎小组” 两年“解救”放生一万多只鲎》 | 参评项目 | 电视作品 | |||||||
体 裁 | 长消息 | |||||||||
项目代码 | A22 | |||||||||
播出频率、 频道(报刊) | 综合频道 | 播出单位 | 钦州市广播电视台 | |||||||
刊播栏目 (版面) | 新闻9点半 | 节目时长 (字数) | 3分3秒 | |||||||
播出时间 | 2023年12月22日21:30 | |||||||||
作 者 (主创人员) | 黄宇 、 黄霞、 梁其波 、 谭强
| 编辑 | 蒋萍、 李璐 、庞丽萍 | |||||||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 三娘湾海域风光旖旎,物产丰富,渔民世代以捕鱼为生。长久以来,误捕的鲎要么成为一些人的“盘中餐”,要么被随意丢弃在垃圾桶。2021年9月,3名渔民们主动提出了“放鲎回家”的想法,成立了“放鲎回家”小组:每天由两名小组成员巡查回收渔民误捕的鲎,逐只测量记录后,将鲎放回大海。2021年,中国鲎和圆尾鲎均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升级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放鲎回家”小组成员也从最初的3人扩大到了6人,他们被质疑过,也被误解过。但经过他们的努力,外地人不敢来村里收购鲎了,大排档也不再明目张胆销售鲎了,渔民们也会把误捕的鲎留给放鲎回家小组。村里也有越来越多的渔民参与其中。 从2021年10月到2023年12月,放鲎回家小组一共解救并放约10,200只鲎回归大海。让这个在地球上生活最久的古老生物世世代代在这片海域继续繁衍生息。 | |||||||||
推 荐 理 由 | 2021年,中国鲎和圆尾鲎均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升级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且村民听说鲎的血液比较特殊,是作为开发医用检测试剂——鲎试剂的重要生物资源,也开始有了保护鲎的意识。“放鲎回家”以鲎为抓手,提高村民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的认可度与参与度,从村民参与科学监测、学校带动村民、鲎主题民宿和鲎主题生态导赏带动旅游发展等措施,营造了浓厚的生物保护和环保意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哺了村民参与式科学监测。 | |||||||||
推荐单位意见及公示结果 | 该作品内容真实,首播日期、送评件与播出版原件无异和送评材料真实,经公示无异议,同意推荐。 推荐单位负责人签名: (盖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 |||||||||
报送单位意见及公示结果 | 该作品内容真实,首播日期、送评件与播出版原件无异和送评材料真实,经公示无异议,同意报送。 报送单位负责人签名: (盖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 |||||||||
联系人(作者) | 黄霞 | 电话 | 手机 | 13877793943 | ||||||
电子邮箱 | 邮编 | 535099 | ||||||||
地 址 | 钦州市钦北区丽桥街18号钦州市融媒体中心 | |||||||||
渔民自发成立“放鲎小组” 两年“解救”放生一万多只鲎
【导语】三娘湾以中华白海豚而闻名遐迩,同时也是中华鲎和圆尾鲎的栖息地。为了保护这一珍稀濒危物种,三娘湾渔村的渔民们自发组建了“放鲎回家”小组。
【正文】虽已是冬日,南方的海边依然温暖如春,“放鲎小组”的组员们正坐在黄麻树下,对刚被渔民捕捞误挂在渔网上的鲎统一收回。
【现场声:这次都是小个的,/15公分,10公分,/这个是前两天放的112只。】
几位老伙计对亚成体的鲎测量体宽,对成年的鲎打上标签称重,做好监测记录后,便趁着涨潮和清晨的阳光一起,把100多只鲎放归大海。
【钦南区犀牛脚镇三娘湾“放鲎回家”小组组长 吴相夏:大概有10200多只,得到联合国保护鲎的组织非常大的认可,我们的心情非常高兴,还有三娘湾管委大力的支持我们。】
两年前,渔民吴相夏看到其它渔民在清点鱼获时,把一些误捕落网的鲎随意丢弃,他心里特别难受,便提议保护它们,其他两位老伙计也特别支持,于是三位渔民成立了“放鲎回家”小组。久而久之,在组员们的宣传和带动下,大部分渔民们都会主动把误捕的鲎留给放鲎回家小组。
“放鲎回家”小组还经常与三娘湾小学联动,携手开展“每月参与放鲎回家”活动,通过小手牵大手提高村民认可度与参与度,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根植于师生之间。
【钦南区犀牛脚镇三娘湾小学校长 苏炎春:和“放鲎回家”小组、中科院一起,因为我们学校成立有一个自然兴趣小组,主要是海洋保护的,他们一起参与,把这个鲎放归大海。】
广西北部湾大学在了解情况后,还给予技术上的支持,教会了组员们在放归前进行测量和登记,为科研工作开展鲎的研究提供了珍贵数据。 2022年10月起,在广西北部湾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省级重点实验室海洋科学家的支持下,建立渔民参与鲎保护的科学监测机制,系统性开展误捕鲎觅食生境区域的数据采集。 “放鲎回家”小组也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6人,截至目前,“放鲎回家”小组已解救放生10,200多只鲎。
慢慢地大家知道“放鲎回家”不仅仅是一个环保行动,还是一个科研监测过程,有利于了解鲎的生存现状。树高千尺有根,有流万里有源。大家更愿意看到,这个名副其实的“活化石”世世代代在三娘湾海域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