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优秀作品推选
(广播、电视、广电报、论文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B22钦州《24节气·钦州》之 《惊蛰》、《芒种》、《大寒》 | 参评项目 | 电视社教 | |||||||
体 裁 | 系列专题片 | |||||||||
项目代码 | B22 | |||||||||
播出频率、 频道(报刊) | 综合频道 | 播出单位 | 钦州广播电视台 | |||||||
刊播栏目 (版面) | 《24节气·钦州》 | 节目时长 (字数) | 5分31秒、5分53秒、8分02秒 | |||||||
播出时间 | 2023年3月6日08时45分 2023年6月6日08时45分 2024年1月20日08时45分 | |||||||||
作 者 (主创人员) | 蒋萍 王平 刘宇翔 巫乐乐 | 编辑 | 蒋萍 李彦蓉 罗雅文 | |||||||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国的24节气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不仅是中国数千年农耕生产的时令参照依据,更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千年民俗,衍生了大量的岁时节令文化。崇尚自然,依自然律动的中国人,也将饮食文化,依时令隐含其中。不同的时令、节气,产生不同的美食食材,让中国人在时令之间,对应着自然进行美食烹调,讲究地创造了丰富的饮食密码。 系列片《24节气·钦州》以中国传统文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4节气为背景,融合了钦州本地非遗文化,依节令为线索对钦州各地民间美食及相关文化展开纪录。将钦州的非遗文化与中国的时令文化融合,展现钦州本地多样性的饮食文化特征。三月万物生发,从惊蛰节气开始,该系列主题跟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意在挖掘节气文化内涵,讲述关于钦州的风味,关于“非遗传承”的故事。以贴近现代生活,找寻过去与现在的情感共鸣,唤醒观众的节气仪式感。“烟火气”是该系列专题的关键词,将钦州的非遗文化与中国的时令文化融合,展现钦州本地多样性的饮食文化特征。例《惊蛰》中呈现“燕子节”民俗活动,系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而籺则作为该节日时令美食。 该系列片在构图上设计巧妙、色彩丰富、镜头语言讲究写意,运用千姿百态的配乐、故事性的纪实风格,将美食最引人入胜的诱人之处进行呈现,表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异彩纷呈的美食盛宴,还有人们对于食物的深厚感情,地域饮食文化与节气的互交融和碰撞,以及人们为获取这些自然馈赠而焕发出的强大精神力量。 | |||||||||
推 荐 理 由 | 以美食视频形式美轮美奂呈现的节气内容,既是一种视听享受,也是一种审美体验。节目以细腻独特的视角来呈现节气内容,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全网浏览量超20万+,获得了观众广泛好评。 《24节气·钦州》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2023年第二季度全区优秀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 | |||||||||
推荐单位意见及公示结果 | 该作品内容真实,首播日期、送评件与播出版原版无异和送评材料属实,经公示无异议,同意推荐。 推荐单位负责人签名: (盖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 |||||||||
报送单位意见及公示结果 | 该作品内容真实,首播日期、送评件与播出版原件无异和送评材料真实,经公示无异议,同意报送。
报送单位负责人签名: (盖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 |||||||||
联系人(作者) | 蒋萍 | 电话 | 07772829718 | 手机 | 13907870240 | |||||
电子邮箱 | 邮编 | 535099 | ||||||||
地 址 | 钦州市丽桥街18号钦州市融媒体中心 |
《24节气·钦州》之《惊蛰》稿件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以动物昆虫习性命名的节气。春雷发响,万物生发。惊蛰时节气温回升的速度明显加快,当气温回暖后,蛰伏的虫子们也要惊醒了。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样子。
【梨花虫蝶飞舞,燕子入画引出“燕子节”活动】
【燕子节现场活动 地点:广西钦州 钦北区那练村】
燕子知风暖,归来春满院。二月初二,钦州市钦北区大寺镇那练村燕子欢舞,迎来传统节日“燕子节”,庆贺春回大地,燕子归来。每逢佳节,八方游客云集那练村,领略乡镇民俗风情。“燕子节”的来源也跟当地人们崇尚燕子的习俗有关。每逢春天到来,很多燕子飞到村民家中搭窝,那练村是燕子南来避寒的好住处。因此,燕子被村民视为吉祥神鸟,每到“燕子节”这天,家家户户用谷物制作美食作为敬祀品,虔诚祈求燕子回归,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
木薯籺,钦州白话念做eai,是一种将简单的谷类作物捣碎成黏稠状,包上肉菜来吃,形成类似糍粑的食物。在那练村,每逢过“燕子节”,家家户户有吃籺的习惯。
木薯籺的馅料需要提前烹饪,刚刚从菜地里挖出来的凉薯,成了其中的头牌,切成丁,放入肉沫、木耳丝、大蒜,小洋葱成点睛之笔,最后放入热锅里翻炒。
【制作籺的过程呈现】
籺皮的做法其实很简单,把面粉和玉米淀粉放入盆里,然后倒入开水,用筷子快速打散,搅拌成絮状,倒入木薯粉中,和成滋润面团。
馅料稍微放凉后就可以裹上籺皮,开启一场舌尖上的春味之旅。木薯籺的外观晶莹剔透,里头蓄积了大自然最好的营养。一口咬下去,籺皮软糯弹牙,馅香满溢,凉薯在软绵中还保留脆口,特别清爽。
【吃籺的画面,开心的场景】
对于施家两位嫂嫂来说,木薯籺不仅仅是独具特色的风味小食,它经年累月融入日常生活,如惊蛰般,唤醒他们这一辈人孩童时的美好记忆。
《24节气·钦州》之《芒种》稿件
“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预示着要开始忙碌的田间生活。时至仲夏,气温骤升,梅雨季节也随之而来。
【画面:钦北区小董农作物】
六月是一年里水果最娇嫩的季节,果类颇丰,酸甜皆有。
【画面:荔枝成熟,果农正在采摘】
在钦州,芒种时节恰好是荔枝成熟的时节。荔枝张牙舞爪,四处寻找太阳。红绿曼妙,压得枝头低垂。见光的荔枝最红,四五个串联一起,摘得也快,不一会就装满了。外表粗糙的荔枝,果肉却晶莹半透、软脆浓滑,是夏日限定的清甜滋味。
【制作馥郁杨梅妃子饮,字幕:馥郁杨梅妃子饮】
从午后,到夕阳,时光的脚步在海边里放慢。
【字幕:钦南区犀牛脚镇 滨海浴场】
【画面:小朋友们和家人在海边露营,喝着杨梅妃子饮】
这个夏天,还有什么比尝一口酸甜的杨梅荔枝冷饮更解暑的事儿呢?一切的生命,在光影中都有细微的变化。【转场画面:海浪、沙蟹】
【字幕:钦南区犀牛脚镇 螃蟹档村】
沙蟹,一种靠吸取沙里的海水和藻类获得养分的海洋生物,这是大自然留给渔民的礼物。
【画面:抓沙蟹忙碌的场景】
大潮退去,正是捕捉沙蟹的好时机,海滩上,人与沙蟹的竞赛开始了。沙蟹逃得快,小何的手更快。当地人喜欢将沙蟹直接捣碎成酱汁,称为“沙蟹汁”,这一做法对居住在沿海一带的村民来说,很常见,但是会做沙蟹汁的年轻人不多。小何制作沙蟹汁的技艺是跟婆婆学的,其实做法并不复杂,只是需要足够的耐心和体力。
先将沙蟹反复清洗,仔细去除内脏,加入少量白酒和适量的海盐,再在石臼中杵碎,这样一来一回三次,打出的酱汁稠度更高。
要获得最佳口感,发酵才是最重要的环节。一个月后,沙蟹汁浓厚鲜香,味道最好。沙蟹汁和盐、酱油一样,都是烹饪时必不可少的调味料。
【画面:摘豆角 制作沙蟹汁焖豆角】
豆角的清甜和沙蟹汁为一体,风味完全融合,口感得以重塑。
【字幕:沙蟹汁焖豆角】
白灼五花肉,慢火煮浸,全熟后切成薄片,蘸少许沙蟹汁进食,能让人胃口大开。一碟时令小鲜,是全家人的下饭神器。唇齿间,蟹壳碎轻柔摩擦,咀嚼中别有一番趣味。
【画面:一家人吃饭的场景】
家里最好的食物,总会装点成长的童年。人们懂得用五味陈杂形容人生,因为懂得味道是每个人心中固守的情怀。
生活,最喜这样,有忙碌的幸福;人生,更喜这样,踏踏实实向前。
【画面:小何一家拿着沙蟹合影】
《24节气·钦州》之《大寒》稿件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至此,二十四节气完成了一次轮回。大寒节气也是年根之际,“辞旧迎新”便成为人们在此时的盼望与希冀。岁末年关,人们也该准备忙年了。在传统年味里,糯米可谓诸多食材中的大赢家,口感香糯粘滑,常被用来制成风味小吃。
【字幕:小董煎堆制作技艺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字幕:煎堆】
【字幕:小董麻通制作技艺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字幕:麻通】
年味是刻在味觉记忆里传统美食的味道。
【字幕:广西 钦州市 浦北县官垌镇】
每年时候到了,这个味道会提醒孩子归乡,回家。做米糤是官垌人庆贺新年的一种传统方式,对彭振波来说,亲手做合适的食物,更意味着对传统生活的某种延续。
【人名字幕:彭振波】
【字幕:官垌米糤制作技艺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用当地优质糯米,浸泡12小时后,捞起、晾干,把糯米放到木桶,隔水蒸熟,火候的把握是关键。二十分钟后,糯米蒸熟,进入打胚的工序。趁热,将糯米饭迅速填入模具中,摊平,拿到太阳充足的地方晾晒,这就是米糤胚。
【字幕:日晒三天后】
糖和水按一定的比例熬煮成糖水,浸泡米糤胚,然后继续晒干。油炸是最后一道工序。
掌控油温对彭振波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几十年的经验,让他深谙制作米糤的奥秘,这引起了女儿的好奇。
【女儿与彭振波的对话】
“怎么知道这油温合适”
“摘一小点放下去试油温,一放下去就浮起来的证明油温合适”
在热油里放入米糤胚,正面朝下,用长竹筷不断拨动,朝同一方向旋转,米糤胚浮起,翻转压沉,炸到微黄,全部膨化,即可捞起。
【字幕:官垌米糤】
刚出炉的米糤造型圆润、酥而不散。味道香酥可口、又甜又糯。
【字幕:广西 钦州市 浦北县官垌镇】
地处六万大山腹部的官垌镇,河网密布,有丰富的淡水鱼资源。
【字幕:官垌草鱼 2012年获得了国家官垌草鱼地理标志产品】
冬季草鱼最为肥美。在官垌人的餐桌上,一桌好菜离不开鱼。对追求食材本味的官垌人来说,生吃是引以为傲的进食方式。
剔除红肉,只留背脊上雪白的部分。下刀精准,力度恰当,切断细刺又不致肌理破散。
拌上油和盐,彰显鱼肉的清甜鲜爽,这是官垌鱼生的传统吃法。适应现代人的口味,如今的官垌鱼生,加入了更丰富多彩的作料调味。
【字幕:官垌鱼生】
鱼生脆爽,酱汁浓郁。
【字幕:鱼头豆腐汤】
用鱼头和豆腐一起熬制而成的浓汤。口感清淡鲜美。
【人名字幕:庞祖焱】
鱼皮富含胶质,肌韧弹牙。
【字幕:白灼鱼皮】
鱼肠煎蛋,通过调料去腥增鲜,两种食材的口感相互映衬。
【字幕:鱼肠煎蛋】
鱼骨也不容浪费。
【字幕:香煎鱼骨】
【字幕:椒盐鱼鳞】
或许没有一道食材能像鱼一样让人如此兴奋。人类在鱼的烹饪上发挥了无穷的想像力,几乎包括了烹饪的全部技艺,清蒸、做汤、煎煮、红烧、熘炸,各有其法,各得其味。一条上等官垌草鱼,在大厨手里,焕发不同凡响的风采
【字幕:官垌鱼全鱼宴制作技艺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此时,彭振波正在自家的鱼塘里捞鱼。养殖5年以后草鱼可达15斤。
铁锅有80厘米口径,给烹饪整鱼留够了空间,也足以承载彭振波对美味的渴望。
任何复杂调味都是画蛇添足。一餐铁锅焖鱼后,原来的清淡神奇般变得甘鲜浓郁。肉质紧致细密,香气浑厚。
【字幕:铁锅焖鱼】
有关味道的记忆,绵长且充满回味。彭家的厨房里蒸气腾腾,香气四溢。大寒过后,在外忙碌一年的人们也踏上归家的旅程。跨越千里,归心似箭,为的是一顿象征着团圆的年夜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