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优秀作品推选
(广播、电视、广电报、论文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保护“海洋活化石” 我们放鲎回家
|
参评项目 |
广播新闻 |
|||||||
体 裁 |
广播专题 |
|||||||||
项目代码 |
A15 |
|||||||||
播出频率、 频道(报刊) |
FM98.6综合广播
|
播出单位 |
钦州市广播电视台 |
|||||||
刊播栏目 (版面) |
《钦州新闻》 |
节目时长 (字数) |
8分47秒 |
|||||||
播出时间 |
2023年12月31日19时02分 |
|||||||||
作 者 (主创人员) |
卢经敏、刘旭、冯晓明、郭宏锐、朱智 |
编辑 |
刘宁 利薇 黄莹 |
|||||||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
鲎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钦州三娘湾是鲎的栖息地。为了保护这一珍稀濒危物种,当地渔民自发组建了“放鲎回家”小组,每天巡查回收被渔民误捕上来的鲎,两年来,共放生了10000多只鲎。“放鲎回家”小组还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展科研数据收集,为鲎的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在2023年11月16号的《亚洲鲎保护区域研讨会》上,“放鲎回家”小组的做法得到了在场专家的大力认可与支持,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项目为放鲎回家小组的工作提供了长期的经费支持。这也是在一带一路及更大范围的国际社会上值得研究和传播的中国民间环保故事。 |
|||||||||
推 荐 理 由 |
作品立意深远,主题鲜明,广播特色明显。作品被评选为 2023 年第四季度全区广播电视优秀新闻作品。 |
|||||||||
推荐单位意见及公示结果 |
推荐单位负责人签名: (盖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
|||||||||
报送单位意见及公示结果 |
报送单位负责人签名: (盖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
|||||||||
联系人(作者) |
卢经敏 |
电话 |
手机 |
13977721266 |
||||||
电子邮箱 |
邮编 |
535000 |
||||||||
地 址 |
钦州市钦北区丽桥街18号 |
保护“海洋活化石” 我们放鲎回家
三娘湾以中华白海豚闻名遐迩,同时也是中华鲎和圆尾鲎的栖息地。为了保护这一珍稀濒危物种,当地渔民自发组建了“放鲎回家”小组,两年来,共放生了10000多只鲎。下面来听本台记者采写的新闻专题:保护“海洋活化石” 我们放鲎回家 。
在温暖如春的冬日,三娘湾“放鲎回家”小组组织开展了一次放鲎回家活动。小组成员们统一着装,将之前从渔网上解救下来的鲎送到放鲎地点,趁着潮水退潮时分,小组成员将鲎逐一测量登记,然后小心地将它们放归大海。随着潮水涨落,100多只鲎重新回到了大海的怀抱。
放鲎小组发起人兼组长 吴相夏:【出吴相夏录音1:我们在短短的两年多两年时间,我们放了1万几多只鲎,我们觉得很开心,以前都没有过的,现在有人保护了,这个挺好的。】
位于北部湾畔的三娘湾,碧海蓝天,这里除了有人们所熟知的有“海上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之外,还有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生物,那就是鲎。据相关科普知识介绍,鲎是一种海洋节肢动物,在海洋里生活了4亿多年,至今仍保留着原始而古老的相貌,被誉为“海洋活化石”,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2019年3月,鲎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以往,渔民在出海捕鱼的时候,常常会误捕到中华鲎和圆尾鲎,有的渔民常常会将这些鲎当作垃圾丢掉,或者卖给收购商,在鲎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之后,为了保护这一珍稀濒危物种,三娘湾渔民在一家社会组织——农民种子网络的支持下,成立了“放鲎回家”小组,小组成员每天巡查回收被渔民误捕上来的鲎,不厌其烦地把这些鲎从渔网上解脱出来。
吴相夏是土生土长的三娘湾村人,人称“八哥”,他是“放鲎回家”小组的发起人,身材敦实的他,眉宇间总透着乐观与坚毅,当别人问起放鲎回家后的体会时,他的回答充满了自豪!【出吴相夏录音2:“这个东西它能吃吗?”“能吃,但现在鲎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了,不能再吃了,吃是犯法的。”“那这些有网是有捕捞上的吗?”“是捕捞上来的,后来我们现在呢成立了一个放鲎小组,把它收集回来,放回大海,放回大海放生。”“ 对,放生。”】
八哥告诉记者,“放鲎小组”在成立之初,所开展的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会遇到一些人的不理解,对此,八哥也是耐心地给他们做好解释。【出吴相夏录音3:我是通过那个学校小朋友,他们回去通过叫他们参加参加我们放鲎。因为通过了学校搞活动的时候,很多人都慢慢的啊,理解我们做这个。】
“放鲎小组”的工作,引起了农民种子网络机构的关注,与该机构想在社区推广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对放鲎小组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农民种子网络西南办公室主任 宋鑫:【出宋鑫录音1】他做相关的数据信息的记录,然后我们来负责做整理,所以确实就是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
在2023年11月16号的《亚洲鲎保护区域研讨会》上,三娘湾放鲎回家小组的做法得到了在场专家的认可与大力支持,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项目为放鲎回家小组的工作提供了长期的经费支持。这也是在一带一路及更大范围的国际社会上值得研究和传播的中国民间环保故事。
农民种子网络西南办公室主任 宋鑫:【出宋鑫录音2】 :放鲎回家,其实它是一个调动渔民参与和重新等于说是重新审视他们身边的这个海洋和生态文化资源的一个一个抓手吧。保护活化石的这一块,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鲎是国家二级的野生保护动物,但是在我们进驻进来了以后,我们就是通过他们做放鲎的这件事情,把整个社区都动员起来,看到一个小小的举动,其实就是一个很宝贵的保护行为。】
宋鑫表示,放鲎不仅仅是一个环保行动,也是一个科研监测过程,有利于了解鲎的生存现状,放鲎小组在每次放鲎回家之前,都逐一进行测量和登记,然后小心地将它们放归大海,随着潮水涨落,这些被误捕上来的鲎,又重新回到了大海的怀抱。【出宋鑫录音3】如果每一个人他都能够起到说就把身边的这些物种的信息记录下来,那他就变成公民科学家了,他也负责做监测,然后这些公民科学家也就可以为专科这些科学家提供相应的数据了,所以放鲎小组里面,每一位负责做数据采集和记录的大哥,他们都算是公民科学家。】
为了更好地传承海洋环保意识,放鲎回家小组还和三娘湾小学联动,携手开展“每月参与放鲎回家”活动,提高学校师生对鲎的认识和了解,提升他们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同时通过小手牵大手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大家认识。
三娘湾小学校长 苏炎春:【出苏炎春录音1】我们开始就是想让学生了解这个海洋与文化知识,主要是提高他们这种海洋文化,海洋环保的这种意识,认识到,比如说放鲎回家它的意义,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这2年来看,这个学生在这个海洋文化知识这一块,增长了不少知识,而且的话他们这个海洋环保的意识也有一定的提高。】
在农民种子网络的支持下,渔民们成为了导师,向孩子们讲解鲎的知识,示范放鲎的技术要领,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一颗环保的种子。
三娘湾小学六年级学生 孙淑媛:【出孙淑媛录音】:他跟我们说,拿到这个鲎要记录它多大,还有放鲎的时候,不能抓住它的尾部甩出去,要抓住它的那个壳的旁边慢慢的放,然后放了之后呢,就不要动它了,它自己会走的了。】
现在,“放鲎回家”小组得行动已经带动了全村所有渔民参与到解救鲎的工作当中。渔民们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当他们捕鱼归来整理渔获时,会将误捕回来的鲎从渔网上小心的剥离下来,放到容器里,等待放鲎小组成员来收。放鲎小组收取了当天所有渔民误捕上来的鲎,来到远离渔网和渔船的海滩上,有时候会开船到海面上,将鲎放生。
放鲎小组发起人兼组长 吴相夏:【出吴相夏录音4】:我们现在有6个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要继续做下去,要把做好他,保护好这个鲎。】
农民种子网络的负责人宋鑫认为,“放鲎回家”不仅仅是一个环保行动,还是一个科研监测过程,有利于了解鲎的生存现状。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大家更愿意看到,“鲎”这个名副其实的“活化石”能够世世代代在三娘湾海域繁衍生息。【出宋鑫录音4】三娘湾算是做海洋社区保护地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的一个项目试点,然后我们希望这个试点的经验能够推广到北部湾其他的一些海洋社区里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