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钦州灵山县文利镇升平村,晨雾还未散尽的林间,数万株铁皮石斛正舒展着翡翠般的枝条。这些看似普通的植物,却承载着一个年轻人十余年的创业理想。林雨,广西灵山县山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丰公司)与灵山县山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霖公司)的创始人,站在基地的组培室前,轻抚着组培瓶里的幼苗说:“每一株苗都是实验室与大地对话的结晶。”
广西灵山县山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石斛种植基地
“卖房创业”的孤注一掷
2014年的夏天,当同学们涌向城市时,广西玉林师范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的林雨却攥着“挑战杯创业大赛”获奖证书,带着大学同窗兼妻子回到灵山老家。卖掉家中街上的老房子、借农房,这个“愣头青”用最决绝的方式开启创业——在连三相电都没有的村庄里建起组培实验室。
然而,现实远比想象艰难。“最早,村里三相电都没有,电费一度要一块钱,夏天实验室空调一开,一个月电费就要两三千,第一批组培苗还因‘玻璃化’几乎全毁。”回忆创业初期,林雨木感慨万千。所谓“玻璃化”,是指组培苗因环境不稳定变得透明脆弱,无法移栽。“看着两万瓶心血结晶报废,就像目睹自己的孩子夭折,同时那对于资金本就紧张的公司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林雨至今记得2015年那个闷热的夏夜,团队在38℃高温的实验室里彻夜攻关,重新调整温控和培养基配方,三个月后终于产出合格种苗。“如果第二批再失败,就没有今天的山丰公司了。”林雨感慨。
一粒种子背后的“硬核”力量
走进山霖生物1200平方米的现代化组培车间,智能LED补光系统在玻璃瓶上投下淡红光晕,超净工作台前,技术员正用镊子精准分株。“传统育苗需8个月,我们的分瓶技术将周期压缩到2个月。”林雨展示着自主研发的培养基配方,瓶中的“科技苗”根系发达如银须。
公司的智能育苗室
2020年疫情袭来,山霖公司一度面临危机:投入广东花市的20多万元血本无归。但转机也随之而来。“宅家养生热潮让石斛需求暴涨,我们的苗反而供不应求。”林雨带领团队迅速调整策略,扩大组培规模。如今,公司产品涵盖鲜条、干品及枫斗(卷制石斛)及深加工粉剂,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让“仙草”开出共富花
“一个人富不算富,带乡亲们一起富才是真本事。想把从产业发展得更大,才能带动更多的乡亲们增收致富。”林雨说。了解到林雨的资金需求后,桂林银行立即针对该产业开展深入调查,并在2025年4月为该公司授信100万元。“有了你们的资金支持,我们今年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00多亩应该没问题。”林雨对桂林银行客户经理说道。
桂林银行客户经理上门核查现场
林雨还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免费为农户提供种苗和技术培训,保底收购成品。村民陈大哥是首批受益者:“以前种甘蔗每亩年收3000元,现在种石斛,每亩年收2-3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周边7户农户加入种植。对于资金短缺的农户,公司还联合桂林银行推出专项贷款。“去年我贷了4万元扩建3亩地,收成后很快还清了。”农户李大姐说。这种“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既保障了原料供应,也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我们的电费单就是最好的‘诚信证明’。”林雨笑道。曾经质疑企业“空壳”的人,看到每月上万元的电费账单后彻底信服。如今,公司基地扩展至1200平方米,种植面积涵盖铁皮石斛、白芨、金线莲等50多亩。更让林雨骄傲的是,他们的故事吸引了更多年轻人返乡。“去年有个大学生来实习,现在留下当了技术主管。”林雨说。
技术员分瓶培育现场
让石斛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从试管到田野,从实验室数据到农户账本数字,这群“石斛青年”用十年光阴诠释了新时代的“山海情”。正如林雨办公桌上那座“玻璃化”病变的标本瓶所昭示的:科技与乡土的融合,终将让每一粒种子迸发出改变乡村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