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钦南区第一幼儿园以壮族"三月三"为契机,围绕市级课题《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开展“童心唱响三月三,壮乡文化共传承”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将壮乡文化基因注入语言教育,构建"文化感知-语言表达-思维拓展"的幼小衔接培养链,为近700名师生家长呈现了一场富有壮乡特色的语言发展实践课。
三维联动:民俗场景激活语言潜能
活动立足课题研究方向,构建"环境浸润、多模态表达、家园协同"三维语言培养体系。
文化语境创设。通过搭建竹竿舞广场、扎染工坊、对歌台等立体化民俗场景,幼儿在踏歌、扎染、抛绣球等动态体验中积累具象化语言素材。亲子制作的艾草香包、彩绘铜鼓成为实物教具,构建起"物-言-意"联动的语言学习场域。
扎染 张欣 摄
竹竿舞 吴欢 摄
方言表达实践。聚焦语言能力培养核心,开展"童声传薪"专项活动:注重白话童谣传承,幼儿用钦州白话演绎《落雨大》《点虫虫》,在押韵节奏中培养语音感知能力 ;古诗新韵,将《春晓》《清明》等古诗转化为方言吟诵,架接古典文学与生活语言的桥梁 ;讲诉壮乡故事,特邀“故事妈妈”讲述壮乡传说,在一问一答中复述故事片段,悄然构建儿童文化归属感。
衔接型语言训练。活动前特别设计游戏解说小宣传员,幼儿在描述游戏场地、游戏规则时,自然运用方位词、顺序词等小学阶段所需的基础表达逻辑,实现语言能力梯度提升。
白话童谣小达人 何丽平 摄
研行合一:筑牢科学衔接根基
“本次活动是课题研究的实践转化。”钟园长强调,“我们将民俗游戏与语言训练巧妙融合,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乐中诵。活动通过搭建沉浸式民俗场景,将抽象的语言目标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游戏体验,既传承了壮乡文化,又为幼小衔接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
壮乡集体舞 丁起涛 摄
走板鞋 丁起涛 摄
据悉,该园将继续深化课题研究,把活动中生成的“钦江韵·童声扬”等特色课程系统化,让文化传承与语言发展在充满童真的欢声笑语中落地生根,为幼儿的终身发展筑牢根基。
画彩蛋 钟景丽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