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广西浦北县文昌村的田野上,黑皮冬瓜的藤蔓爬满竹架,工人们正忙着将一车车冬瓜装运发往两湖地区。不远处,浦北县华宏建材有限公司的红砖生产线轰鸣作响。在这片土地上,香炳胜既是砖厂老板,又是钦州市浦北县均锦合作社蔬菜种植基地的负责人。从“吃土”的砖窑到“生金”的瓜田,他的跨界创业故事,成为乡村振兴浪潮中的一抹亮色。
“烧砖人”的农业突围
2011年,香炳胜创办浦北县华宏建材有限公司,十几年间将砖厂从最初的小厂发展到月产300万块红砖的规模。然而,随着环保政策收紧,他嗅到了危机:“砖厂是‘灰色经济’,土地不能一直这么消耗。”2021年,他成立钦州市浦北县均锦合作社蔬菜种植基地,流转石埇镇八东村几百亩土地种植黑皮冬瓜,亩产突破万斤,年产值超百万元。
▲钦州市浦北县均锦合作社蔬菜种植基地
转型并不容易。初期资金短缺时,香炳胜抵押了砖厂设备,咬牙投入200万元搭建灌溉系统。“村里人都说我疯了,砖厂干得好好的非要种瓜。”他回忆道。转机出现在2024年,桂林银行钦州分行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和资金需求,以“富农贷”产品为其发放50万元信用贷款,用于购买有机肥和竹架。“这笔钱让种植基地产量提升了20%,当年就把贷款还清了。”香炳胜说。
“两条腿走路”的乡村经济学
该合作社蔬菜种植基地引进的黑皮冬瓜品种以个大、肉厚闻名,单瓜最重达90斤,亩产超2万斤。香炳胜算了一笔账:“每斤收购价八毛八,一亩收入1.7万元,刨去成本,净赚七八千。”为打开销路,他跑遍两湖地区,与收购商签订长期协议。每年5月至11月,满载冬瓜的货车从八东村出发,驶向湖南、湖北的农贸市场。
▲重达90多斤的黑皮冬瓜
如今,香炳胜的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上午在砖厂盯生产线,下午到合作社查看育苗情况。他将工业思维带入农业管理——砖厂为合作社提供基建材料,合作社用工反哺本地就业;冬瓜种植淡季时,村民可到砖厂打零工。“这叫‘双季创收’,土地和人都不闲着。”香炳胜说道。该合作社种植基地带动了200多名村民就业,成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坚实后盾。60岁的村民李叔负责日常管护:“一天工钱100块,一年能干七八个月,比外出打工强!”
▲工人收瓜现场
“双轮驱动”赋能乡村产业链
2025年初,冬瓜产业正值扩产关键期。该合作社计划将种植面积从500亩增至700-800亩,资金需求再次凸显。桂林银行钦州分行主动提出续贷50万元,解决了企业的资金后顾之忧。“乡村振兴不是‘一锤子买卖’,产业培育需要长期支持。”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桂林银行客户经理上门核查现场
桂林银行的扶持并不限于合作社。早在2024年,浦北县华宏建材有限公司因囤货出现资金短缺,桂林银行信贷支持其购买红泥土等原材料,保证工厂正常运转。如今,砖厂月产红砖10万块,与冬瓜产业形成“工业+农业”互补模式:砖厂为合作社提供仓储基建,合作社用工反哺本地就业。这种“双轮驱动”正是桂林银行钦州分行服务乡村振兴的缩影。截至2025年4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达37.53亿元,县域贷款突破39.57亿元,惠及超6000户涉农主体。
暮色中,文昌村砖厂烟囱的白烟与八东村瓜田新芽的绿意相映成趣。香炳胜的手机不断响起各地客商的催货讯息,这个曾经的“砖厂老板”,如今成了乡亲们口中的“香总工”。“工业思维+农业深耕+金融活水,这就是新时代的乡村方程式。”抚过刚搭建的钢架大棚,他的目光已投向下一程布局。